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Obituar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Obituary. Show all posts

Friday, November 04, 2011

Obituary

http://www.ibm.com/ibm/us/en/john-opel_03nov2011.html


John Opel
1925.01.05 - 2011.11.02

After John R. Opel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th an MBA in 1949, he had two job offers. One was to rewrite economics textbooks and the other was to take over his father’s Jefferson City, Missouri, hardware store. Neither seemed especially appealing. He went fishing with his dad and a family friend to mull things over. While they were out in the boat, the friend, Harry Strait, an IBM sales manager, hooked Opel rather than a fish—offering him a job selling business equipment in central Missouri. That chance encounter launched a career for Opel at IBM that spanned 36 years and culminated with him presiding over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IBM’s fifth CEO died on November 2, 2011. He was 86 years old.

Opel’s years at IBM coincided with the company’s rise from a modest-sized maker of accounting devices to become the leader of a burgeoning computer industry and a trend-setter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He was president from 1974 to 1983 and CEO from 1981 to 1985, navigating the company safely through a number of minefields, including the adv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a long US antitrust investigation. “He was a great leader,” recalls Patrick Toole, a long-time IBM executive who joined the company in 1960. “He was good with customers and his colleagues. Everybody trusted him.”

Asked in a 2010 interview what had sustained IBM for nearly 100 years, Opel said it was the values engendered by Thomas J. Watson Sr., who ran the company from 1914 until he retired in 1952. Watson preached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be run based on its beliefs, which include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 dedication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a pledge to perform every task in a superior way. For Opel, the way the company treated people was its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 “Mutual respect and openness and honesty among people is what makes a company work well over time,” he said.

In an era when many chief executives were driven by ego and some belittled those around them, Opel was self-effacing and sensitive to other people’s points of view and feelings. An English major at Westminster College in Missouri, he read voraciously throughout his life, including poetry. He was a bird-watcher as well as a fisherman.

Yet he was no pushover. “He challenged people’s assumptions. He was always pushing the edge,” recalls Nicholas Donofrio, a longtime IBM executive who joined the company in 1964. Donofrio recalls a meeting of the corporate management board in the early 1980s when Opel addressed the issue of cigarette smoking. Most of the men in the room were smokers, yet Opel looked around at them and predicted that within a decade IBM would be a smoke-free environment. And he had the nerve to ask his smoker colleagues to help him lead the transition.

Opel learned how to manage people at the side of Thomas J. Watson Jr., who ran the company from 1952 to 1970. Watson summoned Opel from the hinterlands and made him his executive assistant in 1959 after watching him teach a couple of sales classes in Endicott, New York. Working with Watson at IBM headquarters in Armonk, New York, Opel was impressed with the way Watson dealt with his executives. He’d insist on a full debate on any fundamental disagreement, and he didn’t let his personal feelings about any executive prevent him from giving the individual a fair hearing.

Opel hadn’t an inkling that he was headed for the top of the corporate ladder when he joined the company and began selling electronic accounting machines and time clocks in poor, dusty towns in Missouri’s Ozarks region. Back in those days, an IBM salesman installed the equipment he sold, so Opel became adept with pliers and screwdrivers even while he learned how to make an effective sales pitch. He told a story to IBM’s Think magazine in 1974 that captures the flavor of being an IBM salesman in a rural area during that era. He had a clock system in Centralia, Missouri, that was connected to a fire alarm. During a maintenance call, he made a mistake when he adjusted the timer. The next morning, a Sunday, when the entire 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 was in church, the alarm went off improperly and the church practically emptied out. “We had programming difficulties in those days, too,” he told the Think interviewer.

During his long career, Opel wore many hats. After selling for a decade and then working as Watson’s assistant, he made his mark by managing the launch of IBM’s System 360 mainframe family in 1964. He later headed up communications, ran product divisions, and served as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When he was president, Opel and his mentor, CEO Frank Cary, set up a skunk-works project that result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BM Personal Computer in the summer of 1981, just a few months after Opel took the reigns of the company. Tha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rapid adoption of PCs by businesses. In those days, he said, it was in IBM’s nature to adapt quickly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me along. “We constantly were willing to change and were accelerating our ability to change,” he said.

Opel rejected the idea that good leadership could be codified in a set of detailed rules. “You can’t write rules about things like that,” he said. “You just have to be alert, and be thoughtful. And you have to rely a lot on the wisdom that exists in your employees.” 



Saturday, October 08, 2011

【明�新� iPhone App】一就一 二就二 �范太勿�唐梁而活

一就一 二就二 請范太勿為唐梁而活
2011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范徐麗泰會否參選特首,幾個月下來,她講得兜兜轉轉,特首之路就她而言,終局如何,或許范徐麗泰一清二楚,但是市民聽了她幾個月參選不參選,不參選又或許參選的說法,都被她搞糊塗了。范徐麗泰應該清晰表態,不要拿自己的公信力開玩笑。以范徐麗泰身為全國人大常委之尊,無必要再自我消耗下去;應該為自己而活,不應該為唐梁而活,若自我評估有能力出任特首,領導香港,就要顯示勇氣和擔當,朝着參選之路奮勇前進。

對人不對事

范太進退失據

由今年三四月開始,范徐麗泰藉着一些場合,使人意會到她有競逐下任特首之意,其後在一些民意調查,范太民望遙遙領先其他兩位熱門參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到5月初,范太表示要再玩兩個月、享受生活,才決定是否參選;兩個月屆滿,她表示自己弱項在經濟,會向經濟學者請益。此一階段,范太挾高民望,對競逐特首顯示強烈企圖心。

不過,到9月上旬,范太突然表示,只要唐英年辭職參選,她就支持唐英年,自己不會參選。到9月底,范太在表示支持唐英年之餘,為自己留後路,聲言在特首選舉提名期間才決定是否參選,其後她愈講愈明白,表示若唐英年所獲支持率不高於其他疑似參選人時,她不排除會參選。昨日,范太在中文大學演講答覆同學提名時,更直言自己是否參選「視乎民意傾向,交由市民決定」。

上述所羅列范太參選特首的取態變化,顯示她在特首門檻之前,躊躇躑躅,左顧右盼,而她一再反覆,公信力已經遭到嚴重挫損。范太最新態度是「政治人物必須信守承諾,答應了就一定要做(支持唐英年)」,但是又說交由市民決定,究竟她要從市民得到什麼答案?莫非市民支持她參選,她就會背信棄諾?這兩個最新說法,公衆應該相信哪一個?現在,范徐麗泰陷身「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窘境,我們認為與她「對人不對事」,導致進退失據,方寸紊亂有關。若對事不對人,則唐英年和梁振英都未出政綱,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憑什麼去決定支持誰、又反對誰。有以教市民。

向市民推薦人選

宜有理有據助公眾研判

先說范徐麗泰對唐英年。當日,范徐麗泰催迫唐英年辭職參選,所表露支持之意決,大有唐英年一出,蒼生有幸之慨。但是為何支持唐英年,唐英年為何適合當特首,范太從未置一詞,這種只及唐英年其人、卻未及唐英年其事的選擇,是否恰當,值得商榷。身為全國人大常委,向市民推薦特首人選,不應該只提出一個人名,宜應有理有據,讓公衆研判,才是較負責任做法。

再說范徐麗泰對梁振英歷來都採取批判態度,而且措辭嚴厲,更曾公開表示「梁振英不適合做特首」,不過,為何如此,范太也從未進一步解釋。其實,范太對梁振英是否適合做特首,若有獨得之見,應該向市民坦誠交代,讓市民有更多資訊和資料,作出正確表態。

檢視數月來范徐麗泰一些言詞舉措,她是否參選特首,「梁振英因素」是主要考慮。基本理路是:若唐英年最終能夠提名參選,她就不會落場競逐,例如到昨日,她還表示「會繼續履行承諾了的事,但同時亦會密切注意這件事,直到唐英年報名參選特首為止」;若唐英年不知道基於什麼原因,中途墮馬,她就會披甲上陣。所以,按這個基本理路,范徐麗泰在下任特首選舉中,把自己塑造成為阻止梁振英出任特首的角色。

從表象來看,在特首選舉一事上,范徐麗泰並不為自己而活,實際上為唐英年而活,甘願成為「後備特首參選人」;也為阻止梁振英當特首而活,堂堂全國人大常委,地位隆崇,范太為何甘願擔當這個角色:義無反顧地支持唐英年,竭盡所能地反對梁振英,在建制陣營內,類似這樣「明刀明槍」搞有針對性政治鬥爭,還是較罕見。范徐麗泰擺明對人不對事,不理社會觀瞻、不顧個人毀譽,目的就是「阻止梁振英」,緣何如此,這是待解之謎。

范徐麗泰所獲市民支持率,雖然近期有所下跌,但是仍然領先其他熱門參選人,加上其他條件,她若現在宣布參選特首,肯定有一鬥之力,對其他參選人構成強勁威脅。范徐麗泰應該主動出擊,不要活在唐英年的陰影之下,確實回到競逐舞台,議政論事,才可以擺脫目前困局。另外,范徐麗泰口口聲聲說若唐英年未能報名參選,她就取而代之,但是她有沒有想到,若有朝一日要提槍上陣,難道就能阻到梁振英?因為到那一日來臨之前,若范徐麗泰持續這樣折騰下去,她的形象、民望、公信力相信也所剩無幾了。

下任特首仍然是小圈子選舉,只有1200人有投票權,市民本就心生不忿,數月來所謂疑似參選人以放話、暗示、套話等,恍如猜啞謎方式,表達參選意向,使得特首選舉籠罩在一片語言迷霧之中,看得人迷迷糊糊,疑似參選人自以為擅長修詞學,把是否參選講得像霧又像花,公衆已經有被愚弄的感覺,在公衆觀感上,使特首選舉成為厭惡之事。有意競逐下任特首人士,有責任不要把本已不得人心的小圈子選舉搞得更不堪,應該盡早明確表態,參選就說參選,不參選就說不參選,不要再折騰市民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歡迎免費下載及安裝【明報新聞 iPhone App】,接收更多新聞內容。
http://news.mingpao.com/iphoneapp.htm




{sent via i4}

Friday, October 07, 2011

【明�新� iPhone App】常打倒昨日的我 成就i世代

常打倒昨日的我 成就i世代
2011年10月7日

【明報專訊】iMac、iPod、iPhone、iPad,1998年以來,喬布斯推出「i」系列產品,引領科技革命,成為互聯網世代(即i世代)的潮流代言人。喬布斯的潮流觸覺,源自直覺及改變世界的決心,為了實現信念,他堅持推陳出新研發新產品,甚至不惜「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而取得更大的商業成就。

靠直覺推陳改變世界

不少科技企業一旦製造出王牌產品後便墨守成規吃老本,但喬布斯為了追夢頭也不回﹕當大家還滿足於iPod時,他推出一部既可聽音樂又可聽電話的iPhone;當大家還在讚嘆MacBook Air如何輕便時,喬布斯推出平板電腦iPad,宣布進入「後PC時代」。傳媒大亨梅鐸便曾這樣評說﹕「這個人先發明了個人電腦,然後發明筆記簿電腦,現在他要毁滅它們,生命實在奧妙。」這種大破大立的態度也在另一方面突顯﹕他從不做消費者調查(focus group),認為「消費者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他是靠直覺估計消費者的要求,總在想如何令消費者使用產品時更順暢,從而要求工程師做到他的要求。

不做消費者調查

這體現在他崇尚簡約的本質,喬布斯相信,最重要的決定,並非要加入什麼東西,而是拿走什麼東西,蘋果產品便是喬布斯「簡約是美」作風的體現。他討厭按鈕,於是向iPhone工程師發出命令﹕只可以有一顆按鈕。這個要求令工程師甚為頭痛,但最終還是做出果然只有一顆按鈕的iPhone。

當然,喬布斯的要求並非總能達到,他在1970年代便嫌電腦內置風扇「太吵,不夠優雅」,勒令Apple III不能有風扇,這近乎無理的要求令工程師為難,令到電腦生產延誤。

不少人把喬布斯與汽車發明者福特(Henry Ford)或發明電燈的愛迪生(Thomas Edison)相提並論,但喬布斯其實並非真正的技術發明家,不錯,他名義下擁有317項專利,但大都與外表與感觀有關,可見他對感覺的重視。他的賣點是遠見和知人善任,設計首部蘋果電腦的團隊裏,不單有科技專家,更有修讀歷史、藝術、文學的同事。

年輕學佛 反建制

喬布斯年輕時曾到印度學佛,喜歡卜戴倫和披頭四的音樂,與這些人有着相同的反建制信念,這決定了蘋果的路向——在微軟當道的世界,蘋果用家被視為異類,但蘋果用「Think Different」作口號,把使用蘋果產品塑造成特立獨行的生活態度。

信念成功結合營銷策略

喬布斯當年招攬百事主席斯卡利(John Sculley)到蘋果出任行政總裁時曾這樣問道﹕「你想餘生繼續賣糖水給小孩,還是想有機會改變世界?」他把自己的信念結合營銷策略,最終令蘋果雄霸電子產品市場,改變了人類接觸資訊的方式。

明報記者 林康琪

歡迎免費下載及安裝【明報新聞 iPhone App】,接收更多新聞內容。
http://news.mingpao.com/iphoneapp.htm




{sent via i4}

【明�新� iPhone App】�布斯英年早逝 �意科技方�未艾

喬布斯英年早逝 創意科技方興未艾
2011年10月7日

【明報專訊】喬布斯(Steve Jobs)以56歲之齡逝世,可謂英年早逝。他以電腦塑造世人新生活形態,影響巨大,有人將之與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相提並論。喬布斯所創造電腦能否存之久遠,留待時間驗證,然而,他在創意科技產業所顯露天才橫溢,卻是不朽傳奇。喬布斯的成就,固然與其才具、堅毅意志有關,而美國的自由氛圍,以及重視科技所提供的社會土壤,也是孕育喬布斯這類科技奇才的主要原因。

喬布斯創意設計

貫穿以人為本精神

蘋果產品方便易學,容易上手,而上手之後,就會愛不釋手,這樣蘋果產品就俘擄了一個人。蘋果產品是潮流產品,喬布斯將之做到簡約便利,而且設計者的心意完全與使用者心靈相通,儼然打造出一種新文化生活。能夠巧妙地把科技與生活文化結合,反映喬布斯有濃郁的人文情懷。1997年以後,曾與喬布斯深入交往的《華爾街日報》「個人數字生活」專欄作家Walter Mossbery,在悼念文章中,就提到喬布斯喜歡說「他活在科技與人文科學的交匯點上」。

喬布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演講中,講了他成長、成功歷程中的3個故事,提到他入讀大學6個月退學之後,卻去參加美術字課程,學會了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白間距,還有是怎樣才可以做出最佳的印刷式樣,他說:「那種美好、歷史感和藝術精妙,是科學永遠捕捉不到的,我發現那實在是太迷人了。」從喬布斯這段自白,顯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他早有蘊藏,只是伺機而發而已。

另外,喬布斯對創新科技的革命性創造,也可以用「顛覆」二字來形容。綜觀蘋果產品流程,不但顛覆整個行業,也自行顛覆蘋果一些產品。近年,蘋果推出iPod,隨即大行其道,把同類「隨身聽」日本產品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說iPod顛覆了音樂市場產品;但是就在它空前成功之時,蘋果推出iPhone系列手機,集資訊、音樂、遊戲於一爐;蘋果個人電腦也極其成功,但是蘋果推出的iPad,功能更為優越,包括可以當個人電腦使用。所以,喬布斯創意下打造的科技產品,不但顛覆了整個產業,連自己的產品也要面對無情的挑戰和淘汰。

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上,喬布斯勉勵畢業生「不要被教條束縛」、「不要被其他人喧囂的觀點掩蓋你真正的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聽從你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證諸喬布斯畢生作為,他這番「隨心而行」,並非高調,而是躬身力行,他力求完美的創意產品,足以說明這一點。

喬布斯之成功,首先當然是他才華橫溢,堅毅不拔有以致之,不過,放眼當今電腦科技、創意科技巨擘,大多數出在美國,例如微軟(Microsoft)、蘋果、亞馬遜公司(Amazon.com)、Google、facebook、Yahoo等,為何如此?不能說事出偶然。主觀上,離不開這些企業創辦人掌握時機、高瞻遠矚,而美國所提供客觀環境,從體制到尊重個人創作等,都有直接關係。

創意科技「法無定法」

年輕人有巨大發揮空間

美國對研發(R&D)的投資,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一項最新報告,顯示由1980年代中起,美國投入R&D的資源,持續地約佔GDP的2.7%,以美國經濟體積之龐大,研發實質金額甚為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底發表的報告,顯示2007年,美國的研發開支高達3681億美元,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例如重視科研的日本是1204億美元,德國571億美元,近年中國在研發方面加大投資,也只有665億美元。從國家高度重視,美國由官方到民間科研、創新氛圍濃烈,這是美國科技傲視全球,創意科技產業節節領先的最根本原因。

至於微軟的蓋茨(Bill Gates)、蘋果的喬布斯、facebook的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人,以沒有大學畢業學歷,在電腦、資訊科技做出一番大事業,與美國所提供土壤,不能說全無關係。例如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美國的一切發明、創意都得到嚴格保障,激發了整體社會的研發創意氛圍,這種情况,與中國正好相反。在大陸,有新產品面世,極短時間內,大批山寨廠的仿品就會充斥市場。所以,中國認真處理好知識產權,不但可以減少與外國的紛爭,實際上也是中國研發、創意產業起飛的前提。

喬布斯、蓋茨、朱克伯格等人的成功,對於年輕一代,還有一個啟示,那就是資訊科技等創意產業是「法無定法」,大家知道透過電腦,可以創造無限可能;電腦這個載體,加上源自每一個人的創意,就有機會開創無盡商機,為人類較美好的生活有所貢獻。

喬布斯雖死,但願他的奮鬥精神繼續鼓舞後來者在科技路上奮進。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歡迎免費下載及安裝【明報新聞 iPhone App】,接收更多新聞內容。
http://news.mingpao.com/iphoneapp.htm




{sent via i4}

How Steve Jobs changed computing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steve-jobs/8810671/How-Steve-Jobs-changed-computing.html

How Steve Jobs changed computing

Steve Jobs wa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great technology pioneers of our age, says Ian Douglas, but his biggest talent was for leadership, not engineering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逝世 享年56岁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逝世 享年56岁

2011.10.07


苹果公司官方网站截图


乔布斯资料图。

  中新网10月6日电 美国苹果公司5日宣布,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已去世。享年56岁。

  苹果公司官方网站首页目前已换成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

  苹果董事会发表声明,沉痛宣布并悼念乔布斯。

  董事会的声明称,史蒂夫的才华、激情和精力是无尽创新的来源,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他无限美好

  另据法新社报道,苹果现任CEO库克表示哀悼损失"有远见","创造性的天才"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只念了一学期的书;1974年乔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设计电脑游戏的工作。两年后,时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6年,苹果公司重新雇用乔布斯作为其兼职顾问;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该公司任首席执行官。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9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这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提出辞职。

  乔布斯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人们也把他视作麦金塔计算机、ipad 、iPod、iTunes Store、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


  乔布斯八年抗病史:不是亲人也会为他祷告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在世界范围内,有两项活动会促使极客们("geek"的音译,形容"IT控")装病请假:一是最新一集《星球大战》的上映;二是苹果公司掌门人史蒂夫乔布斯发表主题演讲。最近,乔布斯也请假了——他不用装病,他一直在病着。

  自2003年10月《财富》杂志披露乔布斯被查出患有胰腺癌以来,他先于2004年7月接受胰腺癌手术治疗,又于2009年4月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就在上个月17日,苹果的员工再度收到他的请假邮件,原因依然是健康问题。这一次,他没有注明回归苹果的日期。

  乔布斯的身体健康状况,牵动着全球苹果迷和投资者的心。若我们只是将乔布斯视作一名病人,那这位世界著名的病人都经历了什么?他到底得了什么疾病?他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2004年:"罕见的胰腺癌"切除术

  "我整天都惴惴不安。那天晚些时候我做了一个细胞切片检查,医生将内窥镜放进我的喉咙,经胃抵达肠道。他用针穿刺我的胰腺,从肿瘤上取下一些细胞。我服用了镇静剂,陪在一边的妻子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下检查细胞时,他们开始惊声尖叫。原因是,这是一种很少见的胰腺癌,能通过手术治愈。我做了手术,现在我康复了。"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首次讲述自己两年前的由悲转喜经历。

  


"吃了它吧"——乔布斯年轻时为苹果做的广告

  2003年10月,乔布斯曾将患病消息透露给几个亲密朋友。不过,作为一名佛教徒与素食主义者,乔布斯并不准备接受手术,他对现代主流医学有抵触心理,这令朋友感到极度不安。他尝试采用特殊的食谱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遗憾的是,他的方法并未奏效。

  起初,医生认为乔布斯患有癌症,且是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很多医生都知道,胰腺癌一旦查出,基本属于晚期。尽管每十万人群中,每年只有 4-6个人患胰腺癌,但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死亡率极高。一般说来,病人出现胰腺癌症状(上腹不适、隐痛、黄疸等)后,平均寿命约9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 2%。

  乔布斯缘何一直活到现在呢?难道他的胰腺癌另有蹊跷?答案是,乔布斯所患的疾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胰腺癌,而是胰岛细胞瘤。不过,由于乔布斯的个人健康信息没有向外界披露,只是简单地冠以胰腺癌这个帽子,很多医学界人士和媒体按照最常见胰腺癌类型进行推断,不难得出乔布斯活不过一年的论断。

  胰岛细胞瘤是一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美每年约有3000例病人发病。这种肿瘤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分泌某种激素,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及机体其他功能。要想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癌症,得先熟悉有关胰腺的知识。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是胰腺的主要部分,它负责分泌胰液,后者含有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内分泌部主要是指胰岛细胞,它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可以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调节人体代谢功能。比如说,2型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中的 B细胞分泌胰岛素异常所致。


惠普尔胰腺肿瘤切除手术

  通常人们所说的胰腺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外分泌部的恶性肿瘤。而乔布斯患有的这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性格"尚算温顺。首先,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恶性程度并不算高。其次,这种类型的肿瘤,生长缓慢,在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一般较好。

  2004年7月31日,星期天,乔布斯在位于家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接受肿瘤切除手术。而在肿瘤被切除之前,除《财富》杂志的报道外,苹果公司及他本人未透露一点口风。8月1日星期一,苹果公司的员工上班时收到了乔布斯的邮件。他告知大家,他刚治愈了一种威胁到他生命的疾病。他还向大家保证,他9月就会回来工作。

  尽管乔布斯的胰腺癌切除手术名称并未公布,但人们大多猜测是Whipper手术。这种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标准术式,需切除部分胰腺、胆囊、部分胃和肠道,被称为是普外科最难的一种手术类型,手术的风险性也最大。如果乔布斯接受的是Whipper手术,胰腺分泌的内外分泌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溃疡甚至糖尿病等。患者消化与吸收功能变差,术后体重会下降5%~10%。

  不过,乔布斯的胰腺手术规模大小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他所患有的这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判断。但他在邮件中还谈及,他将不需要化学疗法或放射性治疗。若这个信息是完全真实的,我们可以推断乔布斯所患的是一种良性肿瘤,夺命之虞并不高。

  尽管胰腺癌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但积极的预防策略仍有意义。首先,吸烟是公认的胰腺癌危险因素,任何时刻戒烟都不算晚。其次,胰腺癌的发生与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和营养成分密切相关。高蛋白、高胆固醇型饮食可促进胰腺癌的发生,营养过度可能会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

  此外,慢性胰腺炎中约有1/3可能向胰腺癌转化;家族疾病史某些典型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也可能与胰腺癌发生相关。很多医生建议,对年龄大于40岁、吸烟、有大量饮酒史的人,如果出现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应高度警惕胰腺癌。

  2005-2008:日渐憔悴 流言漫天

  2005年6月,乔布斯出现在斯坦福大学一场毕业典礼上,谈及自己的健康问题。他回忆到,"大约一年前,我被确诊患有胰腺癌,医生告诉我自己将最多活六个月,但后来确定这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一种肿瘤。"疾病像一种人生责难,不由得人不思考。乔布斯动容地说道,"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掉,是防止你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从内心上已死过一回的乔布斯,向世人散发着他卓著的个人魅力。

  "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掉,是防止你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从2006年8月起,乔布斯日渐瘦削的公众形象,不由让人们再度怀疑他是否又病了。在当年6月举办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形容枯槁的乔布斯引发人们对其健康状况的猜测。两年之后,当乔布斯在大会讲台演示3G版iPhone时,他越发憔悴的形象再度引发人们关注。为稳定投资者信心,苹果公司发言人不得不回应,称乔布斯目前患有一种"普通疾病",他的健康状况是一个私人问题。

  一个月后,乔布斯与纽约时报记者乔 诺塞拉(Joe Nocera)的一通电话, 使人们不禁焦虑起来。当时,火气颇盛的乔布斯说,"你认为我是一个自以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自傲之人,而我认为你是个搞错了大部分事实的臭屎桶。"这位记者披露的谈话内容写道,"他的健康问题逐渐积累,已经超出'普通疾病'的范围。但这些问题并非致命,他目前也没有患任何癌症。"目前看来,这份谈话中有关乔布斯身体状况的信息颇为重要,他所表明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乔布斯身体的确不是特别好,但肿瘤是肯定彻底切除了。

  戏剧性的是,彭博社在当年8月28日误发了一份早已拟好的讣告,他们已提前为乔布斯"盖棺定论"了。两周过后,在旧金山举办的iPod新产品推介会上,乔布斯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关于我死亡的报道有点过度夸张了。"10月3日,苹果公司发言人还明确否认了有关乔布斯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医院的报道。

  尽管流言不断,乔布斯身体虚弱已成为不争事实。2008年12月13日,苹果公司宣布,乔布斯将不会出现在2009年1月的苹果大会上,人们没有聆听到期待已久的乔布斯演讲,原因是"内分泌失调"。

  不过,内分泌失调是一种极为笼统的描述。乔布斯曾谈到,"几周前,我认为找出此问题的根源并给予治疗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幸运的是,在进一步检查后我的医生认为找到了病因,内分泌紊乱使我身体健康必需的蛋白质流失,血液检查也证明了这一诊断。"这一诊断到底是什么,乔布斯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今,不难推断这指的是肝功能衰竭。

  2009:舍近求远的肝移植手术

  2009年1月14日,乔布斯在给公司简报中谈及,他的健康问题"比原来想的要更复杂"。随后,乔布斯休了半年长假。在病休期间,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将代替乔布斯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现在,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利用这半年时间,进行了一次大手术,也就是肝脏移植手术。

  2009年6月24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卫理公会大学医院移植研究所,发布了一份简单的新闻公告。在猫王菲利普斯的故乡,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城市,这所大学的移植研究所是全美第九大肝脏移植中心。据报道,医院在获得乔布斯本人准许后对外宣布,乔布斯在2009年4月曾在此接受过肝脏移植手术。

  乔布斯进行肝脏移植,这让许多人摸不清头绪。首先,若2004年已彻底切除胰腺肿瘤,那此时的肝脏移植很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奈特癌症研究所的查尔斯 托马斯(Charles Thomas)博士曾谈道,"我们并不清楚他的胰脏被切除了多少,他或许有一些残留,这会导致持续的消化障碍。"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器官移植部门临床主任阿比纳夫 胡马尔(Abhinav Humar)介绍,肝脏移植有时可能会阻止胰腺癌细胞扩散。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肝脏移植的方式阻止神经内分泌瘤向全身扩散极为少见,全美顶尖的十家移植中心做这种类型的手术可能不超百例。

  还有一种可能是,乔布斯2004年因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胰腺,导致该器官分泌功能失调,长期营养状态不良,进而出现黄疸症状,肝功能急剧变差,最后只能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美国大约有127个肝脏移植中心。乔布斯缘何远离加州,飞赴3200公里外的中部城市孟菲斯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呢?乔布斯曾谈及,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接受治疗,部分原因正是这里的技术水平。

  不过,这种解释看上去并不算合理。要知道,美国西海岸坐落着不少全球知名的医院,他们的移植手术并不比孟菲斯卫理公会大学差。比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就是全美最好的移植中心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则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肝移植中心。在笔者看来,乔布斯之所以不在加州手术的真正原因是,他等不起。

  美国西海岸是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坐落着旧金山、洛杉矶这样的超级城市。加州人口总数接近四千万,约占美国人口总量的1/8。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一个难言的现实,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为数甚众。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为例,有500多个病人在器官移植等待名单上,要满足这些病人的器官移植需要,需要几年时间。

  来自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2000年的一份数据显示,当年每天约有114人加入器官移植等待名单,当年有近5800名病人由于没有及时获得器官而死亡。截至2009年6月,约有1.6万人在UNOS肝脏移植等待名单上。肝脏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每年UNOS名单里也只有1/3病人能顺利接受肝脏移植手术。因此,如果乔布斯选择在加州进行手术,他及时获得肝脏的可能性很低。

  2010年3月,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举办的器官捐赠法案活动中,乔布斯谈起一年前接受的肝脏移植手术。乔布斯认为自己非常荣幸地在肝脏移植手术中幸存,而有许多人在等待合适肝源过程中死去。他还披露,"我在斯坦福癌症中心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不过那里没有足够的肝脏。我的医生建议我参加田纳西州孟菲斯的一个移植项目,那里的肝脏供需比例好于加州。"据称,乔布斯的新肝脏,来自于一位死于车祸的20多岁年轻人。

  人们不免猜测,乔布斯的声名与地位,使他成为肝脏移植病人等待名单中的VIP,从而排在其他病人前面,接受了这一手术。院方的解释是,乔布斯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合适的肝脏,是因为其病情严重程度很高,MELD(终末期肝病的标准)评分很高,再加上恰好有与其血型匹配的肝脏,这才得以进行移植。这一评分是指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重,越急需肝脏移植。总之,这份解释所传递的信息是,乔布斯并非因为身价与声名而获得高于其他患者的优先权,他的肝脏移植,符合UNOS的政策。

  依据UNOS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因。UNOS是美国一个私立非营利机构,目的是为提高人类器官捐献、切取、分配和移植的效率。它与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HS)签订协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维护,促进器官获取和移植工作。UNOS与全美69家器官获取组织(OPO)合作协调人体器官的分配使用。当OPO在其负责区域取得器官后,将按照血型及其他考量指标(肝脏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等待时间),检索UNOS数据库寻找当地等待移植的病人。

  OPO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本着就近原则先在本地区寻找合适病人,然后才扩大到邻近地区。更重要的是,各地域的OPO大小规模并不一样,所服务的人口数量也不相同,相差甚至达15倍之多。在田纳西州,肝脏移植的平均等待时间大约4个月,这一数据的全国平均值则超过一年,在加州等人口密集地区这一等待时间更长。

  此外,在UNOS移植等待名单登记没有地域限制。换句话说,乔布斯既可以在加州登记,还可以同时在其他州进行登记。打个比方说,为了买一张紧俏的火车票,你可以多找几个人排队,这至少保证了成功买到车票的几率。

  某种角度看,乔布斯远赴孟菲斯进行肝脏移植,并非寻找医疗系统的漏洞,而是合理利用了医疗系统,选择前往肝脏来源充分的地区进行移植手术。

  2011:谣言再起 归期未知

  乔布斯的此番再度病休,丝毫未透露具体原因,无疑让广大苹果迷及投资者非常闹心。加之恰逢iPad2等系列产品发布的关键时刻,乔布斯这一苹果灵魂的离开,无疑让人分外担心。更重要的是,乔布斯此番病休与2009年并不一样。当时他表示将离开半年,这一次他没有说明时间长短。

  今年2月17日,美国的八卦报纸《国家询问者》发表一篇颇为吸引眼球的报道。该报刊登了一张乔布斯的照片,并称他可能仅剩下6周生命。在那张拍摄于 2月8日的照片上,"乔布斯看上去非常虚弱,他身穿的牛仔裤和黑色上衣对他的体型来说已经显得太大"。此外,"稀疏的头发表明,乔布斯目前正在接受化疗"。当时,乔布斯正准备与妻子劳伦 鲍威尔共进早餐,随后前往斯坦福癌症中心。八卦记者正是在这附近拍摄到"骨瘦如柴"的乔布斯。

  与此同时,该报还附上两位医生的观点。他们认为,乔布斯很可能在斯坦福癌症中心接受化疗;现在他已是胰腺癌晚期,他的肌肉已经萎缩。如果他的体重还有60公斤的话,那将非常令人惊讶!

  当乔布斯远离公众视线时,《国家询问者》的八卦为人们继续猜测、解读乔布斯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素材。不过,苹果公司及许多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份八卦小报纯属造谣,内容绝不可信。很快,乔布斯便用实际行动击碎了人们的猜疑。2月18日晚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旧金山市宴请了美国IT巨头,在公布的照片上乔布斯恰好坐在总统左侧,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伯格则居奥巴马右侧。

  尽管这是一张背面图片,但已清晰无误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乔布斯还在!不过,细心的人仍不免从中解读信息,诸如乔布斯身形极为瘦削,在众人身影中显得颇为瘦小。此外,乔布斯右手举杯的高度明显低于所有在场人士。这些信息或可表明,他的身体的确非常虚弱。

  在不少医学从业者眼中,乔布斯的身体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乔布斯此次病休,很有可能是癌症复发或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肝脏移植医生琳达谢尔(Linda Sher)认为,肝脏移植病人术后,会遇到非常多的难题,比如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等。"这类病人可能遇到的副反应或并发症,我可以说上一天。"按照琳达 谢尔医生的这种回答,乔布斯此次病休的原因,很可能是移植后的肝脏出现问题,需要再度治疗。

  美国纽约大学的移植医生刘易斯塔伯曼认为,肝脏移植后患者通常不会遇到致命问题。不过,他们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来对抗身体的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是身体免疫系统对各种致病因子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

  免疫系统是人体一道敏感而神奇的防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对内维稳,对外排斥"。对维护生命稳定和健康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免疫系统一旦垮掉,人体将难以抵御各种微生物的入侵。因此,当他人器官移植进入身体时,免疫系统很快就发出警报:这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必须予以排斥。

  不难想见,将身体移植进别人的肝脏时,身体会认为这是外来异物。此时,这些病人就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来"压制"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将其"驯服"至能与移植的肝脏和平共处。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带来副作用。有时,患者甚至得更换其他种类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血糖、糖尿病、肾损伤、高血脂及白细胞数目减少等。此外,由于机体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此类病人也更容易出现病菌感染。

  未来:不是亲人也会为他祷告

  遗憾的是,与乔布斯健康相关的任何细节信息,都是无法获得的。若非乔布斯本人公布,没有人能弄清楚细节与真相。很多读者也许会猜测,负责为其手术和治疗的医生,为何也没透露出消息呢?事实上,尽管他们对乔布斯健康状况与细节一清二楚,但若未在患者允许下,他们绝对不能公布任何情况,否则就是违反法律。

  当我们谈论乔布斯的健康时,我们在谈些什么?事实上,我们所谈论的都是来自于乔布斯邮件或演讲时散漏的模糊信息。人们基于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串联起大致的乔布斯病史梗概,并继续做着猜想或预测。

  人们显然最容易注意的一点,那就是乔布斯日渐消瘦。以前的胖胖圆脸,变成现在的瘦削脸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乔布斯体重严重减轻呢?在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消化疾病系主任约翰 方(John Fung)看来,乔布斯的体重锐减是否意味着癌症复发,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要知道,体重减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病毒感染或药物副作用等。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胰腺切除后,胰腺的激素分泌平衡被打破,导致葡萄糖和蛋白质代谢出现异常,引起体重减轻。

  在维基百科的"史蒂夫乔布斯"词条中,有关其个人生活的介绍中写道,"对于乔布斯的个人生活,至今依旧没有相关数据可考,只知道他是佛教徒,乔布斯十分重视隐私。"在今年乔布斯请假的第二天,《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一书作者、《福布斯》杂志资深编辑丹尼尔莱恩博客中撰写《离乔布斯都远点》的博文,苛斥那 些打探、干扰乔布斯病休的人们。

  这篇令人动容的文章里写道,"我曾经在过去几年里,以假乔布斯的名义,撰写一个名为'史蒂夫乔布斯的秘密日记'的博客,在网上扮演乔布斯。 2008年,在乔布斯因健康情况明显恶化病休之前,我停止了博客的更新。今天早上,当乔布斯再次病休的消息传来之后,我以假乔布斯的名义更新了最后一篇文章,然后注销。"

  他还写道,"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下癌症和肝脏移植的话,大可以去图书馆。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真的因为今天的消息为手中苹果股票坐立不安的话,干脆卖掉,然后感谢下乔布斯帮你挣了这么多钱。就算你打算留着股票,那也好,但别到处嚷嚷因为手里的股份,你有权八卦某个病人的私生活。"今天, 我们在这里讨论大洋彼岸的一位著名病人。他并非我们的家人亲朋,却让我们牵挂。

  有位极客曾说:"如果上帝是在用疾病来惩罚乔布斯,上帝做的真不怎样。上帝为何不降低iPhone售价或提高微软Vista系统的可操作性呢?相信我,上帝的手边一定有一台iMac。"这一刻,我们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唯祈愿乔布斯能够身体安康,带给我们更多惊喜产品!




{sent via i4}

华尔街日报评论员:乔布斯比肩爱迪生和福特

华尔街日报评论员:乔布斯比肩爱迪生和福特

2011.10.07

  凤凰网科技讯北京时间10月6日消息 《华尔街日报》科技版资深评论员沃特莫森博格(Walt Mossberg)今日撰文回忆了他与乔布斯接触的点滴,以此悼念这位天才的离去。给出了乔布斯更为真实的一面。

 

  
图为苹果创始人前CEO乔布斯

  以下为文章全文:

  乔布斯是一位天才,是一位影响了多个行业和很多人的巨人,这些话在他辞去苹果CEO职位时候,就被无数次的传播。乔布斯是比肩爱迪生和福特的历史伟人,为众多行业的企业领袖树立了榜样。

  他尽到了CEO的职责:聘用和激励优秀人才;着眼于长期发展,而非短期股价;大胆堵住,承担重大风险。他坚持以最好质量的产品使实际用户感到喜悦。正如其所说的那样,他生活在"科技和人文科学的交汇中"。

  除了工作,乔布斯在个人方面也有很多故事,我很幸运我能了解其中一些。在过去14年间,我与他接触很多。以下的故事可以描绘出我所认识的乔布斯:

  电话推荐产品

  当乔布斯首创苹果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彼时我还未责科技新闻板块。只在他被驱赶时候见过一面。在1997年重回苹果时,他一连4-5个周末晚上打电话给我。对于一个新闻老兵来说,我知道他在"恭维"我,让我站在他的公司一方,因为我曾经推荐过苹果的产品,但最近建议读者不要购买。

  当然,还有更多的交流。电话成了马拉松式的交流,动辄长达90多分钟,谈论也非正式。这让我体会到了乔布斯极富魅力的广度认知。这一分钟他在谈论数字革命的想法,而下一分钟就跳到苹果现有产品不够好,以及产品颜色、角度、线条或者图标都令人尴尬。

  在类似这样的第二次电话后,我妻子开始厌烦这种打扰周末美好时光的行为,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而后,他时不时给我打电话抱怨一些评测,或者是报道的部分内容。事实上,我很乐意将他大部分产品推荐给大众、非科技行业消费者。

  当他打电话给我说:"沃特,我打电话来不是抱怨今天的专栏文章,而是有些评价,如果这些可以的话。"我知道,他开始抱怨了。

  乔式乐观主义

  我无法猜测乔布斯如何在1997年和1998年苹果最黑暗时期鼓舞他的团队,那事乔布斯苹果主要竞争对手微软求助。

  我可以坦诚的说,在同他许多的交谈中,他将苹果和数字革命视为一个整体,他主导式语气中蕴含着乐观和坚定,甚至时在他告诉我正在努力使音乐行业让他销售数字音乐或者抱怨竞争对手时,他的语气仍然很有耐心,而且目光长远。

  在我们以此对话中,当我批评唱片业和运营商的决定时,他强有力的对于意见让我很吃惊,并解释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数字瓦解时期他们如何努力工作以及他们如何实现复苏。

  这些在苹果开设第一家零售商店显现出来。乔布斯向记者发表演说,那时他非常自豪,就如初为人父一般。我问他,苹果开不了多少的零售商店,你如何理解零售店。他看着我,仿佛我是疯子一般,乔布斯答到,会有很多零售店,苹果花了一年时间研究零售店布局,使用实体模型选址。我笑着问他,就他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忙碌的CEO,他是否过问零售店使用透明玻璃和木色搭配这些细节。他回答,当然。

  邀请预览新品

  有些时候,但并不总是这样,他邀请我在产品发布之前,观看这些重大产品。他也会邀请其他记者。我们在巨大房间里,与他几多个助手,即使是私人展示,他也坚持将新产品盖上,然后像舞台上一样,将其揭开。那时,他眼中闪耀着光芒,声音中充满激情。随后,我们坐下,长久的谈论科技的现在和未来,以及行业流言。

  我仍记得他首次想我展示iPod,我很惊讶,一家电脑公司为何进入音乐播放器行业。他解释道,他将苹果视为数字产品公司,而不是电脑公司。以后的iPhone、iTunes音乐商店亦是如此,但到iPad时,他把我叫去他家,因为他身体很虚弱,不能去办公室。

  与盖茨冰释前谦

  在第5届AllThingsD大会上,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令人惊奇的都同意前来参会。两人也首次同台接受采访,但险些弄砸。

  在盖茨到达的前一天,我采访了乔布斯,并问他,苹果iTunes在数千万台Windows PC电脑上安装,对于主要Windows开发者来说感觉如何。他挖苦到,就像给伸出地狱(美国人眼中,地狱充满烈火)中的人一杯冰水。

  当盖茨听到这段话时,他自然被激怒。在采访前,他表示:"我想,我就是来自地狱的代表。"乔布斯把手中的冰水,递给了盖茨。二人随即冰释前谦,采访也很成功。在结束时候,现场观众起立鼓掌,其中一些人激动地留下泪水。

  术后散步

  在乔布斯接受肝脏移植手术后,曾邀请我去他家做客。这也演变成了三小时的访问,他坚持在附近公园散步,尽管我很担心他虚弱的身体。

  他解释道,他每天都会散步,并且每天都定下走更远一点的目标。我们边走边说,他突然停下来,看起来似乎不妙。我祈求他返回家中,并说我不会心肺复苏,不想第二天看到报纸报道《无助记者致乔布斯散步而亡》

  但他笑着拒绝了。我们坐下长椅上,谈论生活、家庭以及病症。他教导我要保持健康。随后我们走回家中。

  但现在,乔布斯真的走了,走的这么年轻,这是世界的损失。(编译/晨曦)


        奥巴马:乔布斯把互联网装到我们的口袋里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齐紫剑) 美国苹果公司10月5日宣布,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已经去世。这是史蒂夫·乔布斯2010年6月7日在旧金山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向人们展示iPhone4手机的资料照片。

  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说:"乔布斯让电脑个人化,把互联网装到我们的口袋里。"这验证了本世纪初乔布斯对"数字生活时代"的预见:个人电脑就是为许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更为精巧的小玩意——音乐播放器、蜂窝电话、掌上电脑等,配备的一个接口。科技的发展,让消费者渴望更轻便、灵活、时尚、好玩的电子智能产品。创新者的成功,就是走到消费潮头,送给大众一个充满惊喜的"伏击式礼物"。




{sent via i4}

Thursday, October 06, 2011

Fwd: CNN Breaking News


RIP

{sent via i4}

Begin forwarded message:

Date: 6 October, 2011 7:46:04 AM GMT+08:00
Subject:
CNN Breaking News

Steve Jobs, the co-founder of Apple, has died,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He was 56.

The hard-driving executive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of navigating them by clicking onscreen images with a mouse. In more recent years, he introduced the iPod portable music player, the iPhone and the iPad tablet -- all of which changed how we consume content in the digital age.

Jobs had battled cancer for years, took a medical leave from Apple in January and stepped down as CEO in August because he could "no longer meet (his) duties and expectations."

>+=+=+=+=+=+=+=+=+=+=+=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Obituary


Obituary


曾近榮病逝享年86歲

明報 – 37分前


以教授家居知識聞名的電台節目主持人曾近榮病逝,享年86歲,家人發表聲明,對他的離世深感悲痛。

家人發表聲明稱,曾近榮在月前深夜,突感身體不適,緊急送院診治,需要留醫,惜告不治,享年86歲。家人表示,遵照曾近榮的遺願,低調處理其身後 事。

(即時新聞)


2011.09.17 6:28PM
http://hk.news.yahoo.com/%E6%9B%BE%E8%BF%91%E6%A6%AE%E7%97%85%E9%80%9D%E4%BA%AB%E5%B9%B486%E6%AD%B2-090008214.html

Wednesday, March 09, 2011

哀悼

2011.03.09

(1) L 掉了 LG 手机,换了个 N,听说是 C7。
(2) 吴经理的小狗今早离世,是连续第二头。

要学会感恩,不要等失去了才会珍惜。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Obituary

http://zh.wikipedia.org/zh/%E7%8E%8B%E5%A4%A9%E6%9E%97


王天林1928年10月23日2010 年11月16日),人稱天林叔浙江紹興人,香 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電視劇監製,曾於香港無綫電視出任監製。為知名導演王 晶之父。


生平

王天林於1927年生於上海1935 年香港居住,經叔父王鵬翼引薦下,在1947 年開始參與電影工作,曾擔任電影場記、錄音、助導等等崗位。他第一套執導的電影是1950 年的《峨嵋飛劍俠》上、下集,時王天林僅廿二歲。此後其執導名作包括了經典歌舞 片《野玫瑰之戀》及《教我如何不想她》、歌唱片《桃花江》及多齣以六十年代初港滬文化衝突為題材的南北喜劇系列。王天林更憑電影《家有喜事》(1959 年)獲得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此外,他亦曾執導不少廈語片和潮語 片。

1970年代粵語片時代沒落,王天林曾有十七個月時間沒工作。至1973 年,在鍾景輝推薦下王天林加入無綫電視任監製,製作了多部民初劇和古裝劇。其監製名作包 括經典劇集《啼笑姻緣》、《書劍恩仇錄》、《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

1991年時 將1949所製作的孔雀聽令 再度製作 製作暌違34年的孔雀聽令3。

暌違最久的續集是在1949年製作的刀劍論壇 續集暌違了51年。

1992年起王天林已開始淡出導演行列,只是間中於電影中客串演出。

2010年11月16日晚上8時30分,於香港浸會醫院去世。



http://www.kfstar.com/news/2010/2010111701.htm

2010年11月16日晚,著名導演王天林去世,兒子王晶發表聲明,宣布父親離世的消息:我們敬愛的父親王天林,今晚(十一月十六日晚)八 時二十 分,于香港浸會醫院,因身體機能衰退,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三歲,父親臨終時,各子女均侍候在旁,送他安然離去。治喪詳情,日後公布。

王天林,浙江紹興人,生于上海。17歲到香港,1947年由叔父王鵬翼引進影壇,先後做過沖印、錄音、場記、助導等工作。1950年正式任 導演,處 女作《峨嵋飛劍俠》,成名作《桃花江》。1959年執導《家有囍事》,獲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執導的名片還有《野玫瑰之戀》、《南北 和》、《深官 怨》等,還執導廈語片和潮語片。1973年加入無線電視台任監製,監製作品有《啼笑姻緣》、《書劍恩仇錄》、《陸小鳳》、《萬水千山總是情》 等。

王天林電影作品大全:

監製:
關東九俠(1950)
嘩鬼有限公司(1989)
鬼媾人(1989)
嘩鬼住正隔籬(1990)
絕橋智多星(1990)
千王家族(1990)
魔鬼情人(1993)
誰可相依(1994)
陰陽錯Q版(1994)

副導演:
孽海癡魂(下集大結局)(1949)
孽海癡魂(上集)(1949)
蕩婦情痴(1953)
海棠紅(1955)
小白菜(1955)
蝴蝶夫人(1956)

導演:
峨嵋飛劍俠(下集)(1950)
方世玉父子報血仇(1950)
女三劍俠(1950)
神俠金羅漢(1950)
花王之女(1950)
峨嵋飛劍俠(1950)
江湖奇俠(1950)
飛劍俠血戰周家莊(1950)
峨嵋飛劍俠大破青螺谷(1950)
荒江女俠大破蜈蚣陣(1951)
峨嵋飛劍橫掃金銀宮(1951)
安安尋母(1951)
雌雄雙俠(1951)
飛刀李鳳嬌(1951)
峨嵋飛俠誤闖風火島(1951)
雷電追風劍(1951)
崑崙三劍俠(1951)
無敵連環鏢(1951)
血濺金沙灣(1952)
怪面虎大鬧骷髏洞(1952)
方世玉肉搏洪熙官(1952)
奇俠黑旋風(1952)
白蛇傳(1952)
歌唱方世玉打擂台(下集)(1952)
女俠一丈紅(1952)
蘇乞兒(1953)
同遮唔同柄(1953)
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下集)(1953)
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上集)(1953)
碧血黃花(1954)
觀世音(1954)
小鳳仙(續集)(1955)
百變梅花俠(1955)
狀元貪駙馬(1955)
陳世美不認前妻(1955)
真假濟公(1955)
梁山伯與祝英台(1955)
失匙夾萬(1956)
昭君出塞(1956)
桃花江(1956)
葡萄仙子(1956)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1956)
一榜三狀元(1956)
那個不多情(上下集)(1956)
趙飛燕(1956)
潘巧雲情挑石秀(1956)
薔薇處處開(1956)
江湖奇俠(新火燒紅蓮寺)(1956)
黃飛鴻沙面伏神犬(1956)
飛仙俠大破謀人寺(下集)(1957)
飛仙俠大破謀人寺(上集)(1957)
千里送京娘(1957)
棺材精生仔(1957)
阿里山之鶯(1957)
小鳳(1957)
梅花飛劍俠(1957)
風兩桃花村(1957)
龍女(1957)
湘西趕屍記(1957)
浴室丟屍(1958)
鳳凰于飛(1958)
番婆弄(1958)
蛇女思凡(1958)
濟公燒琵琶精(1958)
地下火花(1958)
熱女郎(1958)
蛇女思凡(1958)
望夫歸(1958)
龍交龍鳳交鳳(1958)
銀海笙歌(1958)
家有喜事(1959)
兩傻大鬧太空(1959)
百鳥朝鳳(1959)
樑上佳人(1959)
百花公主(1959)
私戀(1960)
我的愛人就是你(1960)
多情的野貓(1960)
女俠文婷玉(1960)
小鳥依人(1960)
殺機重重(1960)
入室佳人(1960)
翠樓春曉(1960)
七喜臨門(1960)
野玫瑰之戀(1960)
鐵臂金剛(1960)
遊戲人間(1961)
殺人王大戢扭計深(1961)
女婷玉火海殲仇(1961)
南北和(1961)
福慧雙修(1962)
珍珠淚(1962)
南北一家親(1962)
那個不多情(續集)(1962)
一飛沖天(1962)
火中蓮(1962)
小兒女(1963)
教我如何不想他(1963)
南北喜相逢(1964)
啼笑姻緣(下集)(1964)
深宮怨(1964)
寶蓮燈(1964)
啼笑姻緣(上集)(1964)
金玉奴(1965)
自作多情(1966)
銷錦囊(1966)
麒麟送子(1967)
蘇小妹(1967)
七大盜(1968)
紅梅閣(1968)
太太萬歲(1968)
決鬥惡虎嶺(1968)
血酒紅玫瑰(1968)
神經刀(1969)
試情記(1969)
盜璽(1969)
異鄉客(1970)
追擊(1971)
奪命拳王(1972)
喜從天上來(1972)
山東老大(1973)
猛虎鬥狂龍(1974)
啼笑夫妻(1974)
大鬥大(1979)
懵佬,大賊,傻偵探(1980)

演員:
銀海笙歌(1958)
桃李爭春(1962)
龍爭虎鬥(1973)
大千世界(1975)
你係得既(1976)
青蛙王子(1984)
教頭發威(1985)
精裝追女仔(1987)
爛賭英雄(1987)
阿郎的故事(1989)
神勇雙妹嘜(1989)
嘩鬼有限公司(1989)
絕橋智多星(1990)
師兄撞鬼(1990)
沙灘仔與周師奶(1991)
表姐,妳玩野!(1991)
噴火女郎(1992)
審死官(1992)
逃學外傳(1992)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1993)
香港淪陷(1994)
非常偵探(1994)
橫紋刀劈扭紋柴(1995)
真心英雄(1998)
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1998)
龍在江湖(1998)
暗花(1998)
鎗火(1999)
中華賭俠(2000)
行規(2000)
鍾無艷(2001)
瘦身男女(2001)
賭俠2002(2002)
當男人變成女人(2002)
我左眼見到鬼(2002)
嚦咕嚦咕新年財(2002)
豐胸秘Cup(2002)
停不了的愛(2002)
飛虎雄師之中環茶室兇殺案(2002)
飛虎雄師之點指兵兵(2003)
飛虎雄師之復仇(2003)
飛虎雄師之邊緣人(2003)
飛虎雄師之英雄本色(2003)
飛虎雄師之槍王行動(2003)
飛虎雄師之救世者(2003)
飛虎雄師之劫金風暴(2003)
PTU(2003)
絕種好男人(2003)
飛虎雄師之再戰江湖(2003)
精裝追女仔2004(2004)
性感都市(2004)
雀聖2自摸天后(2005)
黑社會(2005)
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
鬼眼刑警(2006)
最愛女人購物狂(2006)
七擒七縱七色狼(2007)
美女食神(2007)
有隻僵屍暗戀你(2008)
黑勢力(2008)
奪帥(2008)
金錢帝國(2009)
滅門(2010)

場記:
司馬夫大破密糖黨(1949)

策劃:
新飛狐外傳(1984)
少年蘇乞兒(1985)

編劇:
關東九俠(1950)
關東九俠(二集)(1950)
白蛇傳(1952)
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下集)(1953)
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上集)(1953)
觀世音(1954)
一榜三狀元(1956)
千里送京娘(1957)
兩傻大鬧太空(1959)
自作多情(1966)
紅梅閣(1968)
追擊(1971)
大鬥大(1979)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116/4/lagr.html

王天林病逝 影壇教父享年83歲

(明報)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影壇教父」、人稱「天林叔」的王天林昨晚於浸會醫院 病 逝,享年83歲,其兒子王晶 在醫院表示,「父親年紀大了,身體 機能衰退,今年已多次進出醫院」,至昨晚8時20分在睡夢中安詳離開,沒有受痛苦。王天林臨終時,子女皆在旁送最後一程,至於喪 事的安排仍在商討中,詳情日後公布。

王晶:機能衰退 杜琪峯:很不捨得

名導演杜琪峯視天林叔為一世恩師,他昨晚接受訪問時難掩哀痛﹕「很不捨得,真的好哀痛,但知道天林叔走得安詳,總算安慰。」他 表示得知天林叔最近身 體不適,所以前晚與林嶺東到醫院探望,由於天林叔當時吃藥後感到疲倦,所以沒再打擾,想不到便成永訣,他會聯絡王晶,希望能幫忙 辦喪事。

曾與天林叔多次合作的任達華 形容,天林叔是「談笑風生、好慈祥 可愛的長者」,他們在電視台從《千王之王》合作至今,關係猶如家人,他深感惋惜。

生於上海 雜工做到大導演

王天林1928年生於上海,早年經叔父引薦下參與電影工作,由雜工、助理做至編導,再擢升為桃李滿門的大導演。近年,天林叔在 影片中偶然客串演出,名副其實把大半生貢獻給影視業。

資深電視人劉天賜曾公開讚揚天林叔對電視圈的貢獻,他是第一人將電影拍攝、劇本與武打技巧引入電視工業的人,使電視行業有重大 突破。

天林叔貴為重量級導演及電視劇監製,經典作品多不勝數,更曾獲頒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天林叔退休後仍離不開最愛的娛樂 圈,更參與幕前演出過戲癮,特別在《黑社會》系列電影中飾演江湖老叔父「鄧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娛樂圈經天林叔培育的精英幕後人很多,包括兒子王晶,徒弟則有杜琪峯、林嶺東、林德祿、電視監製潘嘉德與劉士裕等。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港殤

蘋果日報

港殤
港旅團馬尼拉遭脅持 槍手掃射 八死七傷
2010年08月24日

【本報訊】「我會把他們殺光!」天空下着毛毛雨,快樂旅程血染他鄉,異國魔警用八條人命試圖還自己清白。康泰旅行社一個 20人旅行團,連同 3名工作人員昨晨乘坐的旅遊巴被菲律賓一名當地前警員門多薩脅持,其間曾釋放六名團友,氣氛一度和平;至傍晚時分,槍手在車內開槍,特警圍攻旅遊巴,與門 多薩激烈槍戰,近 9時把他射殺,造成八死七傷;外電稱,令槍手動殺機的,是他聲稱遭誣告被解僱,但當局拒絕讓他復職。特區政府今日凌晨提供包機予死傷者家屬前往馬尼拉,特 區今日下半旗致哀。記者雷子樂、林社炳馬尼拉直擊

菲律賓社會保障部、衞生部及醫院昨晚舉行聯合記者會,證實在脅持事件中共有八人死亡,七人受傷,其中一人危殆,當局未知是否槍手所為,傷者分別送 往四所醫院。一名當地小孩及本港電視台工程師亦遭流彈所傷。據悉,死者包括 31歲香港男領隊謝廷駿。
中國駐馬尼拉大使館及港府對菲國警方的處理手法和事件的結局感到失望,特首曾蔭權昨晚語氣強硬地表示,要求馬尼拉當局盡快向港府交代事件。
槍手登旅巴 領隊電話求救

康泰一個菲律賓四日團昨日在馬尼拉國父黎剎紀念公園展開最後一日行程,原定昨晚返港。槍手門多薩( Rolando Mendoza)早前被警隊革職,與上級爭取不果,遂持 M-16自動步槍脅持人質要求復職。

上午 10時半,他趁康泰團友登旅遊巴時隨後上車,被導遊發現喝止,門多薩表露身份,並用手銬鎖住司機,當時全車共 23人,包括 1名導遊、 1名司機、 1名領隊、 17名成人及 3名小童團友,團友來自 6個組別,年齡介乎 4歲至 72歲, 12名女性及 8名男性,全部被槍手安排坐在車廂後半位置。

領隊謝廷駿趁機致電康泰緊急熱線求救,負責接聽的客戶服務助理經理陳小冰表示,聽到同事壓低聲講電話,不太緊張,但很快便收線,陳馬上通知馬尼拉 同事協助, 20分鐘後嘗試再致電給領隊卻無人接聽。

其間槍手一度放走 9人,其中 6人為團友,包括姓李 72歲男團友,其妻子也姓李 66歲;姓曾 40歲女子,她的姓符 10歲兒子及 4歲女兒;還有一名姓汪 12歲男童。

拒絕復職要求 開出第一槍

槍手在車上貼上"Big mistake to correct a big wrong decision"、"3:00PM today dead lock"等字條,表示下午 3時將有大件事發生,門多薩的弟弟曾致電要求延遲限期,與警方的談判膠着,他拒絕與妻子見面,亦不願接受女兒的字條;其後門多薩貼出"Media Now"字條,要求見記者,但警方拒絕。當時車上除了當地司機、領隊,還有 9女 5男,共 14名團友,年齡介乎 14至 67歲。

晚上 6時 14分,天開始黑,談判專家和門多薩任職警員的弟弟到旅遊巴上遞上當地申訴專員的信件,據悉申訴專員只答應重審其案件,但拒絕其復職要求,槍手極為憤怒, 開出第一槍。其弟又向門多薩提供自己的佩槍,事後被當地警察帶走,令門多薩大怒。

其後現場再有六下槍聲,當地傳媒訪問播出門多薩訪問,指見到四周圍有很多特警,知道自己會被殺,「我殺了兩個中國人,若警方不停手,我會把他們 (人質)殺光( I shot two Chinese. I will finish them all if they do not stop.)。」

港下半旗致哀 發旅遊警示

晚上 7時半,司機 Alberto Lubang逃出旅遊巴,直奔向警方警戒線,他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全部港人已被殺。近 8時車燈突然關掉,當地特警即時改變策略,圍攻旅巴,用鐵鎚打爛車窗,多次企圖拉開車門不果,留在車尾底部戒備,又發放催淚彈,一名警員試圖登上巴士,未 幾衝出車廂,車內隨即發出多發聲響,車身出現十多個子彈孔。

現場爆發激烈槍戰,至 8時 42分,槍手右邊太陽穴中槍,證實死亡,特警打開車尾門,數名人質步出車廂。當地特警事後接受訪問時表示,槍手要求人質一個一個坐在窗邊作其擋箭牌,增加 拯救難度。

特區政府昨夜宣佈提供兩架包機,今天凌晨及早上出發前往馬尼拉。特首曾蔭權表示,港府今日下半區旗致哀,又啟動黑色旅遊警示,要求當地旅行團盡快 回港,未出發的取消行程,有需要的巿民可致電 1868求助。

康泰馬尼拉團團友部份情況

姓名:梁( Leong Song Yi)
性別:女 年齡: 20歲 情況:死亡

姓名:*Wong Tze Lam
性別:男 年齡: 52歲 情況:死亡

姓名:*Yeung Yee Wa
性別:女 年齡: 45歲 情況:死亡

姓名: Fu Cheh Yan
性別:男 年齡:不詳 情況:死亡

姓名:#梁先生
性別:男 年齡:不詳 情況:死亡

姓名:謝廷駿(領隊)
性別:男 年齡: 31歲 情況:死亡

姓名:不詳
性別:男 年齡: 30歲 情況:死亡

姓名:不詳
性別:女 年齡: 50歲 情況:死亡

姓名:*Wong Cheuk Wiu
性別:女 年齡: 16歲 情況:受傷,傷勢不詳

姓名: Ywna Yee Kar
性別:女 年齡:不詳 情況:受傷,傷勢不詳

姓名: Yuk Tsu Ling
性別:女 年齡: 32歲 情況:輕傷,右手兩指斷掉

姓名:*Jason Wong
性別:男 年齡: 12歲 情況:輕傷

姓名:不詳
性別:女 年齡: 67歲 情況:受傷,傷勢不詳

姓名:#吳女士(即梁太)
性別:女 年齡:不詳 情況:傷勢無礙

姓名:陳( Diana Chan)(當地導遊)
性別:女 年齡: 32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李( Lee See Que)
性別:男 年齡: 72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李( Li Fung Kwan)
性別:女 年齡: 66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曾( Tsang Yee Lai)
性別:女 年齡: 40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 Joey Fu Chang Yin
性別:女 年齡: 4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 Fu Chak Yin
性別:男 年齡: 10歲 情況:日間獲釋

姓名:汪( Wong Ching Nat)
性別:男 年齡: 12歲 情況:日間獲釋

*一家四口 #夫婦
資料來源:現場消息、康泰旅行社及外電

最痛

苹果日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825&sec_id=4104&art_id=14380385


最痛
梁太一家五口三人亡
2010年08月25日

【本報訊】香港區旗徐徐降下,為八條殞落異鄉的生命致哀。康泰馬尼拉旅行團遭遇脅持, 8死 7傷。菲律賓宣佈今日全國哀悼,但已彌補不了被槍彈轟得支離破碎的美好家庭。捨身護妻的梁錦榮一家五口去旅行,最終剩下梁太與兒子二人,和這位母親無盡的 自責:「我以為盡量爭取生存可以救到我嘅細路,點知……」記者雷子樂、林社炳、黃偉駿馬尼拉直擊

康泰馬尼拉旅行團前日被當地革職警員脅持,經歷 11小時,最終領隊及團友共 8人遇害, 7人受傷,槍手也被擊斃。菲律賓政府宣佈,將今日定為全國哀悼日,以悼念遇難的香港遊客,香港政府今、明兩天也繼續下半旗。中國駐菲大使及香港特首先後公 開聲明,促請菲律賓認真調查事件,向香港政府交代。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昨日致電特首曾蔭權,表示慰問及道歉。

「點解你哋唔早啲幫我哋?我真係唔能夠接受佢(菲律賓政府)點解咁樣做。」事件中生還的梁太(吳幼媛)昨日在醫院向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哭訴, 責問菲律賓政府的營救手法。梁家五口子一起去旅行,在脅持過程中,被槍手強行分開坐;梁太坐得較前,丈夫梁錦榮與三名子女坐得較後。

槍手發難時,梁錦榮從旅遊巴後排衝出,保護坐在前排的妻子。梁錦榮中彈身亡,梁太詐死得以保命。槍手被擊斃後,梁太在救護人員陪同下哭着離開 血染的旅遊巴。她當時已知道丈夫死了,三名子女生死未卜。梁太說,子女就是她生還的原因:「我其實好想攬住我 husband一齊去死,但係我一諗起我有細路哥,我哋要盡量保護自己去照顧佢哋。如果我同老公兩個都死咗,邊個照顧佢哋?」

結果,那三個孩子,兩個跟爸爸走了。 21歲和 14歲的女兒頌詩和頌儀都中槍喪生, 18歲兒子頌學被硬物擊中腦部,一度昏迷,需接受開腦手術,昨晚轉趨穩定。喪夫、喪女,梁太哭完又哭,不斷自責:「我以為盡量爭取生存可以救到我嘅細路, 點知佢哋已經死咗兩個。」

梁太昨日在接收傷者的崇仰醫院休養,黎棟國前往探望,梁太向他哭訴說:「我老公冇咗喇,個仔入咗深切治療……佢(槍手)想要錢,唔係想殺我哋 嘅,但商討唔到先開槍殺人,錢點解唔可以畀呢?我唔明點解唔可以畀錢。」

不停自責 盼離開傷心地

她的亡夫梁錦榮在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任職了八年副會長,是該會核心成員。另一位副會長劉達邦說,梁錦榮在一家英資公司任職高層,打理東莞一 間電子廠。他跟梁錦榮認識多年,讚他為人友善,不煙不酒,熱心會務。梁家關係融洽,出席會方活動,梁錦榮很多時都帶同妻子和子女出席。該會創 會主席佘繼標亦稱讚他為人踏實,富正義感,做生意不會斤斤計較。

家庭破碎,梁太昨日非常憔悴。立法會旅遊界議員謝偉俊昨日曾探望梁太,他說梁太情緒仍未平復,不斷責怪自己,為何一家人去旅行,只有自己安全 沒事。及後有親人前來陪伴,梁太才比較穩定。

親人昨日從香港趕到馬尼拉陪伴梁太,並協助她認領亡夫及兩名死去女兒的遺體。由於梁家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昨日沒有前往悲劇現場路祭。親人為 遺體進行簡單告別亡靈儀式,在殯儀館由神父灑上聖水。梁太一家已經移民加拿大,她希望盡快帶同兒子及家人遺體回去加國,離開傷心地。加拿大外 交部昨日發表聲明,向遇難的該國公民致意。

康泰馬尼拉團團友最新情況

《梁家》
姓名:梁錦榮(父)年齡: 58 情況:死亡
姓名:吳幼媛(母)年齡: 53 情況:輕傷、留院觀察
姓名:梁頌詩(女)年齡: 21 情況:死亡
姓名:梁頌學(子)年齡: 18 情況:頭部受傷,手術後留院觀察
姓名:梁頌儀(女)年齡: 14 情況:死亡

《傅家》
姓名:傅卓仁(父)年齡: 39 情況:死亡
姓名:曾懿麗(母)年齡: 40 情況:獲槍手釋放
姓名:傅頌賢(子)年齡: 10 情況:獲槍手釋放
姓名:傅澤賢(女)年齡: 4 情況:獲槍手釋放

《陳家》
姓名:陳國柱(夫)年齡: 46 情況:雙手手腕中槍,正接受手術
姓名:易小玲(妻)年齡: 34 情況:下顎中槍,接受手術後留院觀察

《汪家》
姓名:汪子林(父)年齡: 51 情況:死亡
姓名:楊綺華(母)年齡: 44 情況:死亡
姓名:汪綽瑤(女)年齡: 15 情況:輕傷留院觀察
姓名:汪政逸(子)年齡: 12 情況:獲槍手釋放
姓名:楊綺琴(姨母)年齡: 46 情況:死亡

《李家》
姓名:李奕彪(夫)年齡: 72 情況:獲槍手釋放
姓名:李徐鳳群(妻)年齡: 66 情況:獲槍手釋放

《領隊》
姓名:謝廷駿 年齡: 31 情況:死亡

姓名:李瀅銓 年齡: 36 情況:輕傷留院觀察
姓名:羅錦芬 年齡: 66 情況:受驚、輕傷留院觀察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處及康泰旅行社

Monday, August 23, 2010

一个人的晚餐

2010.08.23

*
(sent from nokia5800xm)

最新消息:四名人質死亡

最新消息:四名人質死亡

康泰旅遊巴在菲律賓被脅持事件,晚上7時許大批持槍特警包圍並一度攻入車廂,又用鐵鎚打爛巴士玻璃,企圖拯救人質。最後,槍手被擊斃。中國駐菲律賓 大使館證實,至少有六名人質生還。據現場所見,有多名人質被抬出,具體傷亡情況仍然未明...

(法新社) 8月23日 星期一 21:45

康泰旅遊巴在菲律賨被脅持事件,晚上七時許,大批持槍特警包圍並強行攻入車廂,又用鐵槌打爛巴士玻璃,現場先後傳出多輪槍聲。最後,槍手被殺死,至 少有六名港人自行出車廂,但具體死傷情況未明。...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35

本港康泰旅行團在菲律賓馬尼拉被槍手挾持,現時尚有15名港人、1名領隊、1名司機及2名拍照人員在車上。...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30

被槍手挾持康泰旅行團的旅遊巴,一名男子掛在旅遊巴的破爛的玻璃門上,已沒有反應。...

(商台) 8月23日 星期一 21:12

政府高層開會後,決定安排包機,接載在菲律賓馬尼拉被挾持人質的家屬,午夜出發飛往當地;保安局副局長黎楝國、社署、警方及心理專家等,亦會隨 行。國泰表示,明天早上會再安排另一班機,接載今晚未能出發的家人。保安局又決定,對菲律賓發出黑色旅遊警示。行政長官曾蔭權晚上返回政府總部,同官員召 開緊急會議後,作出決定。...

悲剧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00

菲律賓傳媒指出,在警方強攻挾持人質的巴士並擊斃槍手後,至少4港人生還。...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00

據電視直播畫面顯示,至少4人從被菲律賓槍手挾持的巴士離開。...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00

被槍手挾持康泰旅行團的旅遊巴,一名男子掛在旅遊巴的破爛的玻璃門上,已沒有反應。...

(明報) 8月23日 星期一 21:00

菲律賓傳媒晚上表示,挾持香港遊客的槍手已被殺。暫時未悉車上15名香港人的情況。...



























#8

+------------------------------------------------------------------------------+

PCCW Sells Up to $132 Million New Shares, E-Mail Says
2010-08-23 09:27:30.638 GMT

Aug. 23 (Bloomberg) -- PCCW Ltd., Hong Kong’s biggest phone
company, is raising as much as HK$1.03 billion ($132 million) by
selling 380 million new shares at HK$2.58 to HK$2.70 each,
according to an e-mail sent to investors. The company can expand
the sale by another 225 million shares to meet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e-mail.

Link to Company News:{8 HK <Equity> CN <GO>}

静静地

加了5毛,卖19.5

*
(sent from nokia5800xm)

Sunday, July 18, 2010

戴思聪

2010.07.18
R.I.P.

*
(sent from nokia5800xm)